今日117人次阅读了51/155篇文章  |    留言板  |    RSS订阅
都说姐漂亮,其实都是妆出来的毒鸡汤

PCB设计-布线的一般规则

2019-08-22     loonlog     3131     0

本文目录

一、布线优先次序

关键信号线优先:电源、摸拟小信号、高速信号、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;

布线密度优先原则: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。从单板上连线最密集的区域

开始布线。

二、不推荐自动布线

三、 尽量为时钟信号、高频信号、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,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。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、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。保证信号质量。

四、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EMC环境较差,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。

五、有阻抗控制要求的网络应布置在阻抗控制层上。

六、进行PCB布线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

1.地线回路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ground-loop.png

环路最小规则,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,环面积越小,对外的辐射越少,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。针对这一规则,在地平面分割时,要考虑到地平面与重要信号走线的分布,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等带来的问题;在双层板设计中,在为电源留下足够空间的情况下,应该将留下的部分用参考地填充,且增加一些必要的孔,将双面地信号有效连接起来,对一些关键信号尽量采用地线隔离,对一些频率较高的设计,需特别考虑其地平面信号回路问题,建议采用多层板为宜。

2.串扰控制: 

串扰(CrossTalk)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,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。

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:

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,遵循3W规则;

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;

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。

3.屏蔽保护:

pcb-layout-shielding.png


对应地线回路规则,实际上也是为了尽量减小信号的回路面积,多见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信号,如时钟信号,同步信号;对一些特别重要,频率特别高的信号,应该考虑采用铜轴电缆屏蔽结构设计,即将所布的线上下左右用地线隔离,而且还要考虑好如何有效的让屏蔽地与实际地平面有效结合。

4.走线的方向控制规则:

pcb-layout-line-direction.png

即相邻层的走线方向成正交结构。避免将不同的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,以减少不必要的层间窜扰;当由于板结构限制(如某些背板)难以避免出现该情况,特别是信号速率较高时,应考虑用地平面隔离各布线层,用地信号线隔离各信号线。

输入、输出信号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走线,如果实在不能避免,应加大其间距并加大其间距并加地线隔离。

5.走线的开环检查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open-loop.png

一般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(Dangling Line),

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"天线效应",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,否则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。

6.阻抗匹配检查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Impedance-matching.png

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,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,当传输的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,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。在某些条件下,如接插件引出线,BGA封装的引出线类似的结构时,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,应该尽量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。

总线应等宽等间距布线。

7.走线终结网络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terminal.png

在高速数字电路中,当PCB布线的延迟时间大于信号上升时间(或下降时间)的1/4时,该布线即可以看成传输线,为了保证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正确匹配,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匹配方法,所选择的匹配方法与网络的连接方式和布线的拓朴结构有关。

   ①. 对于点对点(一个输出对应一个输入)连接,可以选择始端串联匹配或终端并联匹配。前者结构简单,成本低,但延迟较大。后者匹配效果好,但结构复杂,成本较高。

   ②. 对于点对多点(一个输出对应多个输出)连接,当网络的拓朴结构为菊花链时,应选择终端并联匹配。当网络为星型结构时,可以参考点对点结构。星形和菊花链为两种基本的拓扑结构, 其他结构可看成基本结构的变形, 可采取一些灵活措施进行匹配。在实际操作中要兼顾成本、功耗和性能等因素,一般不追求完全匹配,只要将失配引起的反射等干扰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即可。

8.走线闭环检查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closed-loop.png

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。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,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。

9.走线的分枝长度控制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Branch-length.png

尽量控制分枝的长度,一般的要求是Tdelay<=Trise/20。

10.走线的谐振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resonance.png

主要针对高频信号设计而言,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,以免产生谐振现象。

11.走线长度控制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length.png

即短线规则,在设计时应该尽量让布线长度尽量短,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长带来的干扰问题,特别是一些重要信号线,如时钟线,务必将其振荡器放在离器件很近的地方。对驱动多个器件的情况,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。

12.倒角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line-chamfer.png

PCB设计中应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,产生不必要的辐射,同时工艺性能也不好。

13.器件去藕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components-decoupling.png

①. 在印制版上增加必要的去藕电容,滤除电源上的干扰信号,使电源信号稳定。在多层板中,对去藕电容的位置一般要求不太高,但对双层板,去藕电容的布局及电源的布线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,有时甚至关系到设计的成败。

②. 在双层板设计中,一般应该使电流先经过滤波电容滤波再供器件使用,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器件产生的电源噪声对下游的器件的影响,一般来说,采用总线结构设计比较好,在设计时,还要考虑到由于传输距离过长而带来的电压跌落给器件造成的影响,必要时增加一些电源滤波环路,避免产生电位差。

③.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,能否正确地使用去藕电容,关系到整个板的稳定性。

14.器件布局分区/分层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components-zone.png

①. 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工作频率的模块之间的互相干扰,同时尽量缩短高频部分的布线长度。通常将高频的部分布设在接口部分以减少布线长度,当然,这样的布局仍然要考虑到低频信号可能受到的干扰。同时还要考虑到高/低频部分地平面的分割问题,通常采用将二者的地分割,再在接口处单点相接。

②. 对混合电路,也有将模拟与数字电路分别布置在印制板的两面,分别使用不同的层布线,中间用地层隔离的方式。

15.孤立铜区控制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Isolated-Copper.png

孤立铜区的出现,将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,因此将孤立铜区与别的信号相接,有助于改善信号质量,通常是将孤立铜区接地或删除。在实际的制作中,PCB厂家将一些板的空置部分增加了一些铜箔,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印制板加工,同时对防止印制板翘曲也有一定的作用。

16.电源与地线层的完整性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power-gnd-integrity.png

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,要注意避免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,形成对平面层的分割,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,并进而导致信号线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。见扇孔的介绍

17.重叠电源与地线层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power-gnd-overlap.png

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。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,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,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,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隔地层。 

18.3W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3w.png

为了减少线间串扰,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,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,则可保持70%的电场不互相干扰,称为3W规则。如要达到98%的电场不互相干扰,可使用10W的间距。

19. 20H规则:

loonlog-pcb-layout-20h.png

由于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,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。称为边沿效应。解决的办法是将电源层内缩,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。以一个H(电源和地之间的介质厚度)为单位,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%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沿内;内缩100H则可以将98%的电场限制在内。

20.五---五规则:

印制板层数选择规则,即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,则PCB板须采用多层板,这是一般的规则,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,采用双层板结构时,这种情况下,最好将印制板的一面做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。


注:【文档参考华为资料】

Allegro , AD , 电路 , PCB , Altium designer , 电子电路

PCB设计-布线的一般规则
http://loonlog.com/2019/8/22/pcb-layout/
    觉得有用?请点击页面顶部广告支持我!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发表评论(关于评论)

评论列表,共 0 条评论

  • 暂无评论